上一页|1|
/1页

主题:屌丝争议背后的社会情绪

发表于2013-03-02

作为某一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直接投射,流行词汇承担着让社会大众实现“共享理解”的功能。近来,著名导演冯小刚对“屌丝”一词的炮轰,使得舆论对于屌丝的讨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以及分化。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让流行文化变得更加多元,而颇为关键的话语权下移,则必然性地将社会事务的解释权留给了普通大众——— 而非文化精英。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何屌丝这样看似不堪入目的词汇,可以在主流话语范畴也占据重要一席。甚至,冯小刚的冒犯之语一出,立马便涌现众多反击文章,假如冯导选择回应,那一定会是应接不暇的。

针对冯导的批评自然是如潮涌般的,从他对屌丝概念的界定,到使用者所持的心态,都遭遇了网友们无情的回击。但吊诡的是,直到今天,屌丝已经穿透各种阻碍,达到了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地步,但关于屌丝的严格定义,却从未形成真正的一致。或许,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即便是定义也是多元的。

一种理想的多元时代是各种观念和概念尽管多元,却能够在交叠之后达成共识。可惜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距离这样的状态太过遥远。从立场上来看,冯小刚秉持的显然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观念,对于以屌丝自称的人,他认为是一种“自贱”心态,不值一提。然而,自贱可以,他贱却不行,冯导此微博一发布,引来屌丝网友的炮轰几乎是可以预料的。

发表于2013-03-02

从文化层面看,精英与大众的分裂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只是在媒体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降临之后,精英主义的文化观遭遇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全面围剿,原因自不必赘述。与此同时,一个必须要承认的要点是,如果目标是追求审美,那么文化精英主义的式微将着实令人遗憾,粗鄙化的流行文化泛滥也的确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但毕竟,时代已经不同了,贵族文化已经在博物馆尘封,而大众文化才是今天舞台的主流。

当然,这样解析显然过于肤浅,实际上,今天屌丝文化的迅速流行并非简单取决于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社会在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巨大的不均衡的社会变迁,为屌丝这样的词汇涌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年来,随着某些领域改革陷于困顿,原先的改革者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的子女得以“拼爹”;相形之下,更多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年轻人则集体性地遭遇物质、情感上的重挫。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阶层自我流动的秩序,已经被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暗箱操作所破坏。

发表于2013-03-02

所以,关于冯小刚与网友们的抬杠,出于善意的理解,是冯导从良好祝愿出发,希望更多底层的年轻人可以抛弃悲观心态,鼓起勇气,实现“逆袭”。但问题的实质恰如网友们回击时所指出的,在社会资源分配规则有待完善的今天,始终保持乐观心态的可能性已然越来越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从这里出发,这场围绕着屌丝展开的讨论,表面看是在争夺屌丝定义的解释权,但更深层的则折射出社会失序带给底层青年的集体性心理创伤。

发表于2013-03-02

上一页|1|
/1页